愛心成就未來 離「家」愈來愈遠

離「家」愈來愈遠
社工/許書昀
原鄉長照政策真的不能因地制宜嗎?真的不能獨立專法專案嗎?近年來許多研究報告與數據統計都顯示,城鄉醫療差距、原鄉長照服務、文化安全照顧等是需要被重視的議題,當大家意識到並走進原鄉實地走訪時,大家都很有感原鄉議題的急迫性,但為何回到辦公室裡擬定或修改政策時卻無感了呢?
過去十年政府雖然積極推動長照政策,但卻從未建立原住民族參與政策規劃的機制,以致於原住民鄉在推動長照服務時,遇到國家現行法令與部落生活現況脫節的問題,部落在地經驗不被決策者重視,導致政策無法呈現與回應部落實際生活的狀況與挑戰。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刊登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生Mo’e Yaiskana「家庭托顧長照服務在原鄉部落發展的優勢與困境-以南投縣為例」的學報中也提到家庭托顧在部落拓展的困境。家托站受到政策法規上的限制,嚴格與不合適的土地建物要求、忽略部落社群觀與人際網絡的規定、金源不穩定、地方裁量權的脆弱等因素都造成家托站在提供服務時所處在不友善的環境中,這樣的不友善來自於政策規劃的想像與原鄉地區的服務樣態存在著斷層,這個斷層可能來自於場域地理環境與照顧關係的不同。政府以主流的照顧知識所設計的規定壓迫了原鄉在地的照顧,複製了原漢之間的殖民關係,形成一種新形式的福利殖民(Mo’e Yaiskana,2019)。
原住民族地區因歷史文化、地理位置及經濟有其特殊性等因素,全國仍有許多原鄉部落組織至今仍難參與於正式長照服務體制內。而根據衛福部的長照推估人口計算,今年6月原民長照需求人數約兩萬人,僅有6.6千人使用長照服務,三分之二失能者被排除長照服務外。原鄉機構開不出來,服務也因此難以普及。
先不談整個長照政策架構上存在著缺乏原住民族主體視角跟思維文化安全的問題,作為家托輔導員我看見了兩個家托籌設上的困境,一是原鄉土地建物不合法問題不應轉嫁給原住民族,應針對結構安全鑑定費用給予補助,解決原鄉設立和營運長照機構成本問題,或應放寬籌設者於部落承租少數既有合法證明之房屋。二為原鄉專業人才外流,但家托機構負責人有著一定的資格限制,以原鄉僅有的文健站為例,照服員想自己在家開設家庭托顧,則長照服務時數之認列,必須是文健站有特約提供喘息服務者,才可認列其服務時數,針對專業照顧能力的評估,是否可以有其他的機制,例如辦理文健站照服員相關教育訓練課程與實習,從而使其資格等同於其他長照機構之時數認列。
「看不等於看見」,從人們日常生活週遭所發生之事就可以感受出來,例如視而不見就是類似的概念。一個對於自己的舒適圈以外,毫無感覺的人,這樣的「無感」,如何能夠根本地建立一個對原鄉長照政策真正負責的態度?只有看見並身歷其境才能詮釋對這個照顧體系的完善。
南投縣原住民鄉仍有一群家托籌設者與工作者,正在努力耕耘並跳脫制式服務框架,以部落自然環境為照顧主體,將文化照顧融入長者的生活,發展原鄉因地制宜的照顧模式。然而,原鄉長照政策若持續僵化,恐迫使讓原本想要塑造有「家」的溫度的照顧服務,離「家」愈來愈遠。
參考文獻
石貿奇 Mo’e Yaiskana(2019)。《家庭托顧長照服務在原鄉部落發展的優勢與困境-以南投縣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三十七期/143-157頁。
-------------------------------------------------
在需要的地方,看見我們的責任,
愚人之友要做的是「應該做」,卻沒有人願意做的事,
邀請您和愚人之友一起協力參與、支持,
在偏遠角落需要幫助的人,讓我們一起「甘願做憨人」。
捐款網址: https://reurl.cc/KAj84m
感謝有您的參與和支持,願上帝大大祝福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