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成就未來 老後生活的伊甸園——伯特利

老後生活的伊甸園——伯特利
實習生 林淑卿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之路,這是大自然的自然定律,並且不可逆。這次有幸到了台灣第一家日照中心——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下的園區參訪,一到達那裡入眼的就是有著古早味的三合院造型的房屋,經過一番了解後發現它們都有名稱,分別是——伯特利長照站、失能日照樂活村以及失智團體家屋福氣村。而這三個站又恰好可以觀察到老人的三個階段:從健康的老人,到失能或者是輕微失智,再到需長期照顧的失智老人;這三個站也針對不同階段的老人給予不同的刺激、社交網絡以及照顧方式,以下將會一一述說。
伯特利長照站,從名稱就可以看出來這站提供的對象是健康的老人,讓他們有一個休息、人際互動的空間,每日從早上八點半開始,到下午四點半吃了下午茶再回家,共八小時。參訪這天到達的時候長輩們正在午睡,只有一位阿嫲坐在外面,所以我們也順勢和阿嫲聊起了天,問阿嫲為什麼不進去睡覺,阿嫲說他出來上廁所後害怕再次進入會吵到其他長輩,但我想阿嫲可能是已經睡不著了,所以就坐在外面休息。接下來長輩們都醒了之後就進行動腦小活動——搭積木,經過志工姐姐的解釋我才明白,安排動腦活動是預防失智,也能讓他們樂在其中。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我也有陪一位長輩搭積木,我發現只要我稱讚阿嫲搭得很快,阿嫲就會自信心暴增,真的越搭越快,甚至都不需要我的幫忙就可以自行完成,後來成為第一個完成的人,也會和我分享伯特利站每個長輩的性格,「這個阿嫲做事情就是慢吞吞啦!」「那個阿嫲雖然是我們裡面最年輕的,但是她手腳很不靈活。」諸如此類很有趣的分享。
第二站就是樂活村,參訪那天我們並沒有進入到里屋參觀,但經過服務員姐姐的描述我得知了樂活村裡面的長輩都是輕微失智或失能的,樂活村裡的長輩也是每天待八小時,除了日常的照顧,早晚量測血壓觀測身體狀況;每日備有午餐及點心,保證讓長輩攝取均衡營養之外,在這裡每天都會有不同的課程,包含了靜態和動態以及健康促進的活動,目的在於鼓勵長輩與他人互動,降低獨自在家之危險性與孤寂感,樂活村每天的課程豐富有趣,讓老人家們在這裡能受到妥善照顧,也能學到東西。
印象較深刻的是我上面講到的睡不著的阿嫲,我們那時候在外面聊天時有遇到來自樂活村的一位長輩,她問阿嫲是哪一站的,阿嫲說她以前是樂活村的,現在轉到了長青站,從這裡就得知了阿嫲病症有所好轉,這是非常棒的一件事啊!我覺得長輩間這樣正能量的彼此分享也能互相影響,讓病症有所好轉。
第三站就是福氣村了,主要是用團體家屋的方式二十四小時照顧重度失智的長輩,是一個照服員看護三名長者的高照顧比率的照顧團隊,福氣村有別於其他機構之照顧模式,而是力行以個案為中心的失智安養照顧模式。在福氣村中,從環境開始都是特別為失智長輩所規劃的,從幽靜復古的古厝樣式開始,讓長輩猶如置身於曾經兒時的家中,增加熟悉感。另外,福氣村中還有設計遊走迴廊,讓長輩可以在迴廊中走動,以增加長輩的四肢運動,而在迴廊的中間還搭配園藝造景,令整個房子都有濃濃的古早味。而在後院,還有一片小菜園與小曬衣場,讓想要自己種菜或是晒衣服的長輩能夠在安全且自理的範圍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福氣村,每位長輩都有一間單獨的房間,每個房間都依照長輩的喜好設計,讓他們能夠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中生活,降低排斥感。
透過這次的參訪,讓我了解到了伯特利提供給社區長輩照顧的三階段服務模式,而我在網上也有看到執行長李希昌說:「健康的老人來到伯特利站,他們看到了樂活村、福氣村的老人後,他們變得比較不怕老,也比較能夠接受與面對自己之後生病、失能的可能;也因著感受到工作人員盡心的照顧與愛,他們知道,在有一天的將來,自己是有人照顧的,不會被拋棄。這就是無形的生命教育。」
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是深受震撼的,因為當下在參訪的時候並沒有想得那麼深入,直到後來我上網查資料的時候才知道伯特利提供三階段服務模式的背後有如此重大的意義,不止對老人有生命教育,對去那裡服務的學生也會無形的上了非常寶貴的一課,這次除了認識到站上的阿嬤和阿公,也了解有別於印象中的長期照顧模式,我會將這段經歷化成養份,成為我日後在長照服務領域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