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成就未來 談話的藝術是聽和被聽的藝術。—赫茲里特

談話的藝術是聽和被聽的藝術。—赫茲里特
社工 許書昀
談話的過程就像是跳一曲華爾滋,過程中兩人須保持彼此之間的視覺框架、身體的接觸和距離也須維持柔和的空間,並且穩定有默契地反覆一進一退,時而鬆手讓對方華麗地旋轉,時而有力地將對方拉回緊擁擺動,舞曲結束兩人謝幕時,台下掌聲四起還是奚落,便能知曉這次的談話是否是個「perfect ending」。
說話是人類最常運用的溝通方式,對於社工更是工作中必備工具-溝通。作為家托輔導團的輔導員,我們時常需要就法規與政策、地方政府決議向家托員進行溝通,協助家托員了解其脈絡,並用家托員習慣的語言理解邏輯說給他聽。但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注意到要保持華爾滋優美自在的節奏。
有一本書的書名叫「傾聽的藝術:每個事件背後都有一個核心問題,你『聽』出來了嗎?」,溝通過程中,不見得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影響了對方,而是水面下看不見的冰山才是問題的根本。輔導團不斷的在與家托員溝通的過程中,學習說話的藝術。在講求快速的時代,有話直說並不是一件壞事,但這不代表每句話都要直奔目的。就一般心理層面的接受程度而言,說話的目的性越強,反而越讓人反感,尤其語言目的性太強,更容易產生防衛心理,與人產生距離。因此,想要讓家托員接受自己的意見,我們往往會選擇暫時先將目的拋開,與之進行交流,先找對方感興趣或者雙方均有感觸的話題聊一聊,在適當的時候委婉的將自己的真實目的顯現出來,這時也創造了雙方繼續聊下去的氛圍,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往往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溝通效果。
積極地傾聽是需要練習的,以及要時常在腦海中提醒自己,我們就可以隨著時間進步。「聽」與「傾聽」是不同的,真正想要瞭解別人在說什麼;也就是當你想要聽時,你也會給對方充分的時間表達清楚,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瞭解對方的想法。
「傾聽」需要我們時常去等待某些好的時刻來回應對方,所以談話中會有如華爾滋般的互動,你講完後,我再等待時機回覆;而傾聽也能讓對方感覺你有在接納任何內容,能夠嚴肅地對待自己,講話的人也比較能展現自我。
溝通是「互相整理」的過程,對方協助自己釐清想法,自己也能幫助對方整理出重點,而彼此的關係也會因為「互相傾聽」,變得更加緊密。